华为流程架构的利与弊

首图.gif


华为流程架构被广泛传播,成为众多企业学习标杆。但如何正确理解,并掌握其利与弊?在流程架构设计中又该如何弥补?我司洪武敬老师最近做了一次专题分享“流程架构设计,如何应对复杂业务?”在此基础上,我们整理形成如下文字内容,以便大家快捷了解。


相信熟悉流程管理的多数人,对华为流程架构应该不陌生:华为流程架构经历过两次大变动,故有三个大版本:华为BPA1.0、华为BPA2.0及华为BPA3.0。

华为BPA1.0,是参考波特价值链展开设计的:

1666332952711.png

华为BPA1.0


并在分级展开之后,构建了L1、L2、L3等各级的业务流程概要逻辑图。目前有开展流程架构设计的多数企业,还是采用这一思路。

但在华为,BPA1.0的生命期并不长久,2-3年之后,就被BPA2.0所取代:

1666332993724.png


华为BPA2.0

在该版本的流程架构中:

1)“执行类”流程:为面向客户、直接提供价值服务的过程,强调了“以客户为中心”的端到端思维,解决BPA1.0中流程割裂、不能聚焦客户,提供高效、高质量服务的问题。

2)“使能类”流程:将聚焦于内部能力建设的过程,从面向客户、直接提供价值服务的过程中抽取出来,从而实现“异步开发”(产品研发中的概念:指产品研发与技术研发分离,技术先行),使前端业务流程轻便、快捷和高效。

华为BPA2.0的以上两个特点,不仅仅体现L1中,在下级架构中依然遵循了这一思路,比如在IPD中,执行类流程是“需求管理、产品开发、技术开发”等,而使能流程中则有“管理研发”,将“项目管理、结构开发、软件开发等”共性能力的过程独立出来,从而更好支持“产品开发”和“技术开发”。

1666333063888.png

华为IPD-L2级BPA


1666333159831.png

华为IPD-研发管理-L3级BPA

 

此后,随着投资业务、终端业务及云业务等的发展,华为越发觉得BPA2.0无法覆盖和适应这些业务特点和管理需要,于是又在BPA2.0基础上,增加了“管理资本运作”、“渠道销售”、“零售”等模块,支持这些业务及其差异化运作。

1666333470893.png

华为BPA3.0

 

综合看来,相对于华为BPA1.0,BPA2.0、BAP3.0在管理思想、管理理念上更加丰富,有质的提升。

但再回到“流程”本身含义上来(PCF框架遵循了“流程”本身特点),华为BPA2.0及以后的版本,似乎又不能够描述企业整体业务运作过程,如,“1.0集成产品开发”与“2.0市场到线索”之间什么关系?与“3.0线索到回款”又是什么关系?难以像BPA1.0一样可以构建概要业务逻辑。

另外,和BPA1.0一样,2.0及以后版本,都未能解决一个问题,即面向不同业务场景,无法回答业务运作逻辑差异问题。

举个例子:

1)  常规来说,得先有“产品”,再有“市场”和“销售”;但对于大企业,往往会出现“先有机会再开发产品再大面积推广”的情形,这些模式差异,在该架构中很难表达;

2)  类似这种情形/场景差异,在下级流程中更加普遍,如OTD模块,有MTS、ATO、MTO等模式,该架构也很难体现;

还有,因为要覆盖极大多数业务,华为BPA3.0已是个庞大复杂的体系。这样一来,其下属分子公司及各级主体,要想在这汪洋大海中找出与自身业务相关的管理要求及流程,也是件麻烦和困难的事,他们是否也需要有适合于自身组织定位和业务特点的流程架构支持?答案是肯定的。但从目前所能了解的信息来看,华为暂时没有解决该问题。之所以未解决,因为这里有管理难题:在集团已有流程架构的情况下,要实现流程上下一致和统一,又要保证自身的匹配性和灵活性,下级该如何开展流程架构设计和管理?(涉及流程集团管控问题:那些流程或者那个层级的流程,下属机构必须遵守,那些流程可以自定义等)

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华为流程架构虽是我们普遍学习和借鉴的对象,但也还有其自身未能解决的问题和困难。

为了应对上述问题,“流程集成视图”被得到广泛应用,华为也不例外。通过“流程集成视图”,根据业务场景的运作特点及模式,将模块化的流程,或高阶、或低阶,调用并串联起来,形成该业务场景的流程整体解决方案。

1666333563022.jpg


流程集成视图示例

注:流程集成视图的表达形式有多种,甚至还增加了“客户旅程”,很好展现运作逻辑。

这样一来,流程架构与流程集成视图各司其职:流程架构更多从业务相似性、专业性等角度考虑,构建流程模块和组件建设;而面向客户的端到端解决方案,交给流程集成视图来解决。该管理思路,便是流程Y模型:

1666333603884.jpg

流程Y模型

“Y”的左边:分层分类的流程组建、流程单元。

“Y”的右边:基于业务场景(可以面向各类对象及业务,如不同组织、不同产品、不同客户、不同模式……),从左边调用流程组建和单元,拼装形成整体的流程解决方案。

以上基于二维的“Y模型”,很好实现了华为流程架构优秀的一面,又解决了华为流程架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;弥补了单一维度流程架构管理局限,让流程管理更具有价值,对业务运营指导更有意义。

我司自主开发的“云智枢®BPKM”-流程与知识管理平台,正是运用了这一模型,很好支持多元、复杂企业流程架构管理需求。